台北元味料理 | 好不容易,再吃上一口爺爺家巷口的肉絲湯麵

最近2022臺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榜單公佈,爺爺家巷口的神秘元味料理入選了!其實在疫情的這兩年,早已在饕客圈爆紅成訂位極為困難名家。

從小每週六晚上,當回後火車站華陰街爺爺家團聚時,我們常跟著堂哥去路口藏在小巷弄裡、沒有店名和招牌的「海產攤」外帶肉絲湯麵回家,給牙齒不好不能吃過硬食物的阿公當宵夜,有時也會加點熱炒、切點鵝肉,走過去就是三分鐘距離。家人都暱稱這個海產攤叫「阿枝家」(閩南語發音),我猜阿枝是老闆的名字。

阿枝海產位置多隱秘?就位於華陰街這個「金池王爺廟」招牌下的2米寬小巷弄裡。

走過金池王爺廟的右方,鐵門中的一扇小門就是入口。

怎麼說,就是一鍋簡單、熱呼呼的肉絲湯麵,像是一般奶奶媽媽的煮湯麵法:先用豬油爆香蔥綠、蔥白,炒肉絲、高麗菜,加入水或高湯,再放入黃色油面滾。

自從爺爺15年前過世後,家族每週六聚會就停止了。但我常想起這碗深夜和家族歡樂團圓的肉絲湯麵滋味,除了炒豬油肉絲香、高麗菜清甜,還有一股說不出、外頭找不到、讓我魂牽夢縈的濃郁古早野味,又油又香!

有時經過、或刻意經過,店門總是拉下。詢問住華陰街的家人,得到心碎的答案是:阿枝老闆的兒子好像在做古董,沒開店賣海產了。

然後,疫情這兩年,突然常在饕客圈看到華陰街一家只做熟客的「元味料理」被高度讚賞,點開一看,這不就是我心心念念的「阿枝」嗎?!驚呆於我們路口小店,已經躍升為一位難求名家!

這半年到處拜託,才在上個月被朋友的朋友帶進元味用午餐。本來約15坪的小空間,入門右方記憶中是海鮮陳列冰櫃,現在改為擺放老闆中式古董收藏。其餘空間比以前桌數少,一個餐期只接待預訂的一大桌、兩小桌。現在是第二代老闆和其兒子、女兒,三人一起擔任內、外場工作。

這裡像預約到老闆的私人空間吃飯。裡頭有標示,凡入內用餐,客人只能拍攝餐桌上的食物,其餘環境與人皆不能入鏡。老闆的古董區不能進入也不能觸碰,很有個性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我忍不住和老闆表明我的爺爺、伯父家位在華陰街的位置,非常想念從小家裡吃的宵夜肉絲湯麵…… 嚴肅不苟言笑的老闆瞬間表情溫和起來,“我知道你伯父呀!他以前店從xx路搬來這裡的, 有啊你堂哥以前常來……”

我說,我爺爺過世後,伯父兩年前也過世了……“對耶,以前常看到你伯父,難怪好一陣子沒看到他了。”

我說不出口的是,我自己心愛的父親也在幾個月前離世了。

“我記得以前我們家叫元味料理叫阿枝。”

“阿枝是我爸爸啦,但他也幾年前過世了。”

數十年沒來,我們的父執輩都過世了。

“我真的好想念肉絲湯麵,應該是豬油炒的吧,但總覺得裡頭還有一股很特別的香氣…”

“是豬油沒錯!…但那股香氣,是因為以前我爸爸海產攤時有賣鵝肉、鴨肉,在湯麵裡多加鵝鴨肉和骨頭熬的高湯!但現在沒辦法味道一樣,因為我們沒有賣鵝肉、鴨肉了。”

“其實我現在……實在很想寫這碗麵…..”

“哎呀不要寫啦,我只是做料理給我的朋友們吃而已。對了,我可不是只做熟客的私廚,是因為疫情期間為了大家安全,只開放給熟悉的朋友來吃,一般客人可以打電話來點外帶沒問題的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雖然肉絲湯麵味道和記憶中不同,但緣滅緣起,玩古董視野更廣的第二代老闆,調整了上一代又油又香的傳統料理風格,改以少油少鹽烹調,將當令新鮮食材道道滋味呈現的明淨、有層次,熱炒中帶鑊氣,嚐得到原味鮮甜。這就是得到老饕圈追捧的原因。

(上圖)中午8個人點了約13樣菜,有螃蟹、透抽、蝦、魚、鮑魚,白斬雞,九層塔炒鹹豬肉,炒筍,蓮藕排骨湯…人均1500台幣。

(上圖)被許多饕客稱為全臺北市最美味的肉絲蛋炒飯,每一口都能嘗到米香、蛋香、醬油香、蔥香,飽滿的鑊氣,不油不膩、粒粒分明。


(上圖)看似簡單家常的醃瓜炒松阪肉豆干、蝦仁炒蛋,不只香氣四溢,每一樣食材真的都能吃到乾淨、清晰的香甜。

(上圖)元味料理的菜單,品項不多但道道有滋有味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這個中午,好不容易能再踏入元味料理用餐,其實我內心感慨萬千:爺爺走了、伯父走了、爸爸也離世了。但這同樣的店面、簡單又不簡單的家常美味、我們的肉絲湯麵,瞬間與童年每週六晚上的歡樂家族團聚連結。這頓午餐,我吃的,是思念。

 

 

原文刊載於

#中國米其林指南微信公眾號 2022. 9. 2#

連接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b9YSDYxaAVGSqc3o1E1YQ

Spread the love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